央视网消息:近年来,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的正确领导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科院”)科研和科技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南科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专项项目18个、课题75个,国家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70余项,以及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济淮、大藤峡枢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新疆大石峡、西藏拉诺、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同时南科院行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参与编制水利交通行业科技创新规划等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涉及水利、交通、能源领域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研究提出行业“卡脖子”技术、重大科技需求建议等近500余项。完成多项行业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取得一批创新实用成果,为行业改革发展和相关主管部门工作决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服务。南科院高质量完成全国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建设等50项水利部督办事项;承担“交通运输十大技术方向和政策”研究,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高坝通航技术”研究支撑单位。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5个团队入选部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图为南科院河湖治理试验研究基地太湖整体模型
南科院针对太湖的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建立了太湖风生流全湖区物理模型,是世界首个大尺度室内浅水湖泊风生流物理模型,模拟范围覆盖太湖全湖区、2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及51个岛屿,模型尺寸140m×140m,模型水平比尺1:500,垂直比尺1:10,模型变率50。太湖模型的建成解决了超大变率风生流物理模型相似理论、大尺度风流耦合复演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风生流大范围、无接触、精细化测量三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大型浅水湖泊风生流物理模拟技术空白,首开采用大尺度风生流物理模型解决浅水湖泊水问题的先河。
目前,为了推进长江航道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南科院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针对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航道工程建设水生态环境响应机理、生态航道评价方法体系、航道建设生态承载能力、航道洲滩生态守护技术、新型航道整治生态结构等研究,形成了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沿线对航运能力提升需求日益旺盛。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要求下,长江航道可开发程度需要综合考虑防洪、发电、供水、生态等水资源利用多目标约束条件和涉水权益。
南科院河流海岸研究所团队根据航道承载力关键约束条件,创新性建立了多目标耦合的长江下游航道承载力评价平台,应用于湖口至南京各区段黄金航道等典型河段的航道承载力评价,并提出了航道未来发展潜力和通过能力提升的合理化建议。
同时发展植物洲滩守护技术,破解传统护岸工程硬质化难题。我们传统的护滩护岸工程多采用硬质结构防护,虽然可达到护滩护坡效果,但却阻隔了水土连通,对河流生态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南科院河流海岸研究所团队遴选具有夏季耐淹、秋冬季生长景观性好、根系发达等特点的长江流域本土夏季耐淹植物,提出了以夏季耐淹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法,形成了夏季耐淹植物护滩技术,成功应用于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的东流水道洲滩守护工程,攻克了大水位差高中滩生态守护技术难题。
为了了解植物习性,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野外调研工作。他们需要多次到人迹罕至的江心洲、河湾边滩等区域踏勘,从众多植物中筛选适应洲滩抗冲、耐淹的植物物种。很多时候团队人员必须在附近寻求渔民帮助才能登陆江心洲,他们的午饭总是用一瓶矿泉水和一个面包就解决了。
夏季耐淹植物护滩技术的应用维持了岸滩稳定和水土连通,增强水位变动区的生态景观,消除了传统守护结构的硬质化影响,为提高长江生态航道建设的生态保护水平打造了成功范例。除此之外,南科院河流海岸研究所团队还积极研发航道整治生态结构,主动改善河流生境。
“十四五”期间,南科院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提升三大能力、统筹九项任务、实现六个一流”发展思路,强化创新发展顶层设计,统筹组织原创基础性、宏观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先进实用技术等“四类”科研任务,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水利科研院所。
广州市广镒机电有限公司
来源:央视网